科研进展 | 孙学良、李维汉团队联合三单位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文章:氮化物固态电解质助力全固态锂金属电池

2025-04-23

宁波东方理工大学(暂名)孙学良院士联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Tsun-Kong Sham(岑俊江)院士,马里兰大学莫一非教授,以及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刘珏博士在《Nature Nanotechnology》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 “Superionic conducting vacancy-rich β-Li3N electrolyte for stable cycling of all-solid-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”。共同第一作者:李维汉助理教授,李旻鸶博士,汪硕助理教授,Po-Hsiu Chien博士;通讯作者:孙学良院士, Tsun-Kong Sham(岑俊江)院士,莫一非教授,以及刘珏博士。


该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超离子导电性的空位富集β-Li3N固态电解质,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锂枝晶抑制能力。这种β-Li3N固态电解质在25℃下的离子导电率达到了2.14×10-3 S/cm,超过了目前大多数氮化物基电解质。该研究团队还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(SXRD)、中子衍射、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成像(STXM),密度泛函理论(DFT)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, 揭示了其空位参与的锂离子快速迁移机制。
另外,这种空位富集β-Li3N不仅对锂金属负极具有绝对的热力学稳定性,而且在干燥空气中展现了优异的环境稳定性,在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的表现非常优异。在锂对称电池中,它展现了高达45 mA/cm2的临界电流密度,并且在7.5 mAh/cm2的大容量下实现了稳定的锂剥离和沉积循环,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。此外,研究人员还将这种空位富集的β-Li3N应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,并搭配卤化物固态电解质,LiCoO2(LCO)和高镍LiNi0.83Co0.11Mn0.06O2(NCM83)正极材料,展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:在1.0 C的循环速率下,在5000次和3500次循环后分别展示出82.05%的容量保持率(LCO)和92.5%的容量保持率(NCM83)。除此之外,该研究团队同时验证了该材料的高容量特性。紧凑型圆片电池的面积容量达到了约5.0 mAh/cm2,而全固态锂金属软包电池的面积容量也达到了约2.2 mAh/cm2。该研究不仅为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产业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,也为未来的电动汽车和储能应用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。

 

论文链接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65-024-01813-z

 


2.059110s